成大新南向揽才跨域 合作研发高效能锂离子电池×碳捕捉技术
【大成报/记者于郁金/台南报导】国立成功大学化工系泰国籍助理教授柯碧莲(Watchareeya Kaveevivitchai)、药学系助理教授陈登豪与国际学者跨领域合作,推动绿能发展,在储能科技及碳捕捉技术的研究成果卓越,在台湾及美国皆已申请专利;有助环境永续,以尖端科技增进社会福祉。
柯碧莲与陈登豪深入探讨有机分子在充放电的反应机制,展示其前瞻性的储能材料设计,是台湾学界极少数针对有机电极材料的研究;以有机分子作为正极材料,新一代有机锂离子电池不仅可提供高达426 mAh/g的电容量,在超高速率 10000 mA/g充放电条件下,仍可保有稳定的电容量达209 mAh/g,即便在1,000次充放电循环后,依旧保有85%电容量,远胜于目前市面上以无机电极组成的锂离子电池。
新一代有机锂离子电池的材料质轻,不含金属,制造过程较为环境友善,可回收再利用,更可适用于电动车、绿能及大规模储能科技的发展。
柯碧莲是台湾唯一的泰国籍理工学系教授,也是成大跨维绿能材料研究中心成员,107年曾获科技部爱因斯坦培植计划年轻学者奖;柯碧莲在顶尖国际能源期刊《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》发表现今最佳充放电表现的锂离子电池有机正极材料,这是她与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(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)研究员Ilja Popovs博士共同开发的成果。
陈登豪与美国休士顿大学(University of Houston)化学系Ognjen Š. Miljanić教授合作,将新材料应用于捕捉二氧化碳。团队研发的新技术可大幅减少前置处理与材料再生的能源损耗,在工业废气净化与天然气纯化的应用极具潜力。
Ognjen Š. Miljanić实验室所合成的孔洞分子晶体,是一种由具守则性孔洞的有机小分子所堆叠而成的材料,不仅环境友善、可回收,更具备了高稳定性、疏水性、以及易再生等特性。由于是新材料,量产进行一般的大规模应用测试不符成本效益,经由柯碧莲的协助,得以架设系统化气体传输管线,针对少量的新样品进行气体分离实验。
此研究为全球首次试验,将有机结晶性孔洞材料应用于变压吸附(Pressure Swing Adsorption)气体分离技术,在常温下可将等比例之“氮气与二氧化碳”或“甲烷与二氧化碳”之混合气体纯化至>99.9%氮气及>99.8%甲烷;其选择性吸附二氧化碳的效果,再生难易度,以及能源效益,皆远优于一般常用的分子筛吸附剂。
陈登豪将此研究成果发表在顶尖国际应用化学期刊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》,被选为热门文章,更被评选为期刊封面故事,可见其研究之新颖性与受瞩目程度。
成大推行新南向政策成果斐然,是国内首间延揽泰国籍科研人才的大学,更长期推动校内及国际间跨领域合作研究,提供优异的科研环境给国际学者。
泰国籍柯碧莲表示,成大对于年轻学者栽培不遗余力,台湾无论在学生素质、高教环境、学术资源等综合评价,皆在东南亚首屈一指,惟大多国家对台湾认识甚少;在新南向政策影响下,如今听到越来越多泰国学子讨论来台深造,卓越研究成果亦是成大推动国际化最佳实例,盼吸引更多国际优秀人才。
成大表示,柯碧莲与陈登豪的研究成果有助于环境永续,更以尖端科增进社会福祉;高效且环境友善的储能材料,有效推动绿能发展;碳捕捉技术也有助于碳循环,符合联合国永续发展目标,2项研究成果,皆在台湾与美国申请专利。(照片由国立成功大学提供)


本文由:米乐m6官网 提供
关键字: 米乐m6官网-米乐m6登录平台